八月旅行记(下)
书接上文…
翌日启程回国,由香港转机。我之前一直以为北京和香港到芝加哥距离是差不多的,后来才明白地球是圆的,从北京走飞机沿北极圈飞要近好多,大约差三个小时,我还得再用三个小时从香港回京,下次记着可不这么绕了。
由于又遇到流量控制,起飞晚了,到香港己是下午6点。之前没能订上Hostelling International连锁的青旅,只好在 Hostelworld 的订了。乘地铁到市区(香港站)再转公交,到旅舍已是8点多了。因为很难找,转了好几圈。后来发现自己竟然是在铜锣湾,离铜锣湾地铁也就几步远。
出去找饭吃,进了一家小店。点完了才发现公仔面竟然就是方便面。不过,猪扒和煎鸡蛋还是非常的好吃的,也可能是我太饿了。
回来,在路上慢慢走走,可以仔细看一看了。这里街道很窄,一般也就两个车道,单行道比较多。再加上两边的楼都特别高,显得格外拥挤。后来第二天的时候我到其它地方看到也大抵如此,最宽的也不过双向4车道,不过,路上的车都井然有序,没看到有北京那种大堵车的感觉。
街上大都是汉字的招牌,对于刚从米国回来的人来说,看起来真有些亲切。再好好看旅舍,原来就相当于是家庭旅馆,这里并没有小区,就在路边,一楼二楼是店铺。楼道非常窄小,电梯虽然标明荷重6人,我看我一人在里面还差不多,最多的时候也就5个人,因为电梯是正方形的,怎么乘6个人呢?
后来看到其它地方的房子也差不多是这种格局,当然是否有富人住的小区我就不知道了,总是我住的房间是很狭小的,根本没有南北通透一说。
同屋的舍友晚上1点多才到,是新加坡的,刚从北京到香港。男男女女几个人一直吵到半夜,我也没睡好。不过还幸亏他们有一个人带了个万能插座适配器,我的Mac和iPhone才能充电。之前只想着去美国插座都是没问题的,就没想到香港的不一样。上了会网,简单查了一下攻略,才发现我乘的地铁并不是最省钱的交通方式,如果乘A11路公交可直达我的地方,只要40多元(以下都是港币),而我坐地铁单程就是100元。
第二天早晨起来已是10点了,吃饭就当中午饭了。去了据说很经典的“池记云吞”,确实挺好吃,也不贵。
到地铁站买了个一日任意坐的地铁卡,第一站到旺角,不知道为什么,只是因为以前听说过这个名字。刚出地铁站就下雨,只好钻进一家商场瞎逛,什么也没买—衣服什么的暂时不需要,瓶瓶罐罐里的东西我也不感兴趣。看了一下,大概除了奢侈品外,其它的还是比大陆贵,而且后来我去超市还特意看了一下酱油的价格,去香港打酱油一说我认为有点不靠谱。
我是后来才知道机场有免费地图的,当时不知道,所以没有地图,也不敢瞎走,又乘地铁到了油麻地。在街在随便走走,冷不防走进了一个农贸市场,里面什么都有,模式跟国内相似,又有差别。到底差在哪里,也说不上来,只是记得有一家卖肉的招牌上写着“保证足秤”,当然是用繁体字写的。
虽然听不懂也不会说广东话,但听起来还是很好听的,就像年青时喜欢的粤语歌一样。另外,只前也了解一些广东话的,粤语有6个音调,因此变化比较多,抑扬顿挫,比较好听。而且,旧时兵家必争之地都在中原,南方的战乱比较少,因此语言文化受到的冲击比较少,便保留了好多古音(如入声字在普通话里已经没有了),对于我这个古代文化的粉丝来话,还是很感兴趣的。另外香港和台湾也一直使用繁体字,所以保留古代的韵味都比较浓。有趣的是,虽然他们近代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非常大,但该保留的还是顽强的保留着。甚至,海外唐人街的主要语言都是广东话,新加坡、马来西亚的汉语报纸书籍行文也都类似港台的。在海外,西人更多的把广东话 Cantonese 与普通话的 Manderin 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。我想,一国两制止绝对是对的,它是香港繁荣的基础,它包容,宏大,每年来自己世界各地的游客带来了世界各地的文化,又把这里的文化传播到海外。
香港使用繁体字,如同台湾。中国大陆推行简化字己有几十年,当然,它简化了笔划,易于书写,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文盲,带来了经济的发展。但同时,字体在简化的过程中也失去了原来的意义,失去了汉字的美。繁体字是美的,这也是大多数书法写都爱写繁体书的原因。
除简繁分别外,行文也大有不同。我看到一处店铺上写着“偷竊送官究治”感到非常有意思。在大陆,虽然“官”这个词也会常常说起,但当官的自己不用,小民用到时就多含贬义。而这个牌子上,没有用到公安,没有用的警署,没有用到 Police,看起来非常古朴,庄重,而也许香港人看起来稀松平常。
说起普通话,在香港人眼里看来还是有一定份量的。书店里,就有专门讲香港语言与大陆语言的区别(之所以没说广东话,我觉得这里说的是书面语,而广东话本身更是一种口语方言,跟书面话还是有很大区别的)。在跟在,遇到不会普通话的人,有会说英语的会让你说英语,英语也不会的,会让你慢慢说,以便他能听懂。从我的感觉来看,完全没必要因为不会广东话而感到有问题,相反,他们反而会因为不会普通话而觉得不安。而且,我见过一个人,普通话已经说的很不错了(还有英语),还老是跟我说她的普通话不够好。
从书店出来,随便上了一个公交车,竟意想不到的来到了尖沙咀码头,也就是著名的维多利亚岗。实在是太漂亮了,宠辱皆忘,只能这么形容了。陶醉半晌,才想起来拍了好多照片。顺着星光大道轻轻走过,每一步都像是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景色。去之前也听说过,但对一个住在海边的人来讲本不是怎么向往的。而来到之后,才知道这不一样的感受。烟台也有海,但没这么深,这么蓝。尤其,没有这漂亮的云!
好东西不可多用,美景再好,不能贫图享受。时间有限,看到香港艺术博物馆就在路边,我也不想错过机会。
门票20港币,一点都不贵。看了好多古董,走马观花而已。明显的感觉就是这里的瓷器都比较新,都比较细腻有光泽,大约出自唐汉,宋元明清等,而很少有远古时代的物件。书法字画也看了不少,大都一带而过。最使我驻足的,是丰子凯的画,有好几个展厅,我也看了一个来小时。以前也知道他的名字,但作品没什么印象,这次一看,确实非常深刻。作品以漫画为主,草草几笔,却把人物、故事勾勒的非常生动,把主题表现的非常鲜明,看起来令人有一种深切的共鸣。印象最深的是解放战争后,丰回家后看到原先的大宅只剩残垣而作的一幅。有空一定买一本来画谱来看,虽与真迹相差太远,但总可以仰读俯思,在忙碌的生活中添一份宁静。
不敢久留,因为答应了朋友去苹果店看看。乘地铁倒没多远,只是去了两家苹果店,均没有最新的Macpro retina版,只好做空手而归。
大商场里晚饭没找到合适的地方,有个地方似乎卖北京、上海等各地小吃的,然后对我没吸引力,排队的人也多,我索性吃了麦当劳,华灯初上,站在四楼某天台看潍多利亚港。后来,为了不虚此行,还是花了2.5元坐了一把天星小轮(Start Ferry),很不错,但维港的夜景没想象中的美。因此,又回到星光大道发了会儿呆以后,便打道回府了。
回到铜锣湾地区,到时代广场,已经快到晚上10点关门的时刻了,只是匆匆给儿子买了件玩具。
又到另外一个商场,忘了名字,好像是刚开业或搞什么活动,12:00才关门。溜达半天也没看到什么可以买的,最后进了一家叫“诚品”的书店,看了会书。多是中文繁体的,也有部分英文书。看到了英文版的《Steve Jobs》,而中文版的译作《贾伯斯传》。英文版要贵好多,具体价格忘记了。但繁体中文版也比大陆的简体中文版贵好几倍。
最后看到一本台湾出版的繁体中文竖排版《郎咸平说—中国即将面临的14场经济战争》,不知道大陆有没有出版,便花了100大元买了回来。
第二天,6点乘地铁赶8点班机回京,一切顺利。飞机上香港《星岛日报》的信息量还挺大,有各种大小案件,有钓鱼岛,有王立军,有溥..来,有MM公寓…….
回到首都北京,虽然空气依然不好,但毕竟是家啊。
另外,附小词一首,是以为记:
诉衷情·维多利亚港
初至潍港,但见天高水阔,风清海蓝。登高一望,码头半壁连海,两岸高楼擎天,直教人流连忘返。观熙攘旅客,穿梭游船,又有远处青山环黛,绿树含烟。海上清风拂面,天上云舒云卷,风景无边。至若华灯初上,更有繁星点点,灯火斑斓。走星光大道,乘天星小轮,移步换景,千般妩媚,万种风情。一时诗情涌动,因有词曰:
高楼两岸都接天,
绿树伴云眠。
一时宠辱皆忘,
信步看远山。
云卷卷,
风清清,
海蓝蓝。
沉吟之处,
即是仙境,
又是人间。